2023年11月9日星期四下午,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10讲“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研究——社会结构的视角”如期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一级教授李路路,主持人为最热门的网赌网址大全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宗仕。约3500名师生在线参与了本次讲座。

李路路.png


讲座伊始,李路路教授回顾了多位学者对“现代化”概念的讨论,指出现代化所描述的新时代大变革的本质从狭义上来看,指的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变化:人类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人们创造的财富超出了任何可能的人口增长;人类的活动从维持生存到满足需要。相对于“传统”或“前现代”,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一个社会如何实现和保持自我维持发展和创新;为什么工业化首先在西欧、英国发端并扩散至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工业化。

接着,李路路教授讨论了社会结构视角下的现代化研究。系统的现代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围绕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形态、目标及后现代社会和新现代社会理论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索。李路路教授认为现代化是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社会结构是区分“前现代”和“现代”的基本特征,是深刻影响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基本因素。李路路教授所使用的社会结构概念,指的是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主体)相互之间模式化的关系。人口、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会导致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模式(及其变化),从而成为阻碍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因素。

李路路讲座截图.png


然后,李路路教授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透视。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社会群体(主体)结构和相对位置、资源配置机制以及财富增长机制等所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这些变革既是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又是影响新发展的基本因素。李路路教授从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政治经济结构、阶层结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方式等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指出,新社会主体的兴起,不同社会主体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的变化,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以新的机制在新的主体结构之间进行分配,意味着原有的社会权力(裁决权和影响力)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都将因此改变,原有的结构、格局、利益和权力都将受到巨大冲击,势必对未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李路路教授分析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与国家治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在维持社会秩序同时,又保持社会活力。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秩序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通过什么样的规范、制度体系将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主体整合在一起的问题;活力问题的核心则是自主性问题。不同社会主体的相对地位、相互关系、利益取向的变革必然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形成新的挑战,产生新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治理的组织化体系来予以应对。因此,李路路教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理解为国家治理体系回应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就是国家通过建立、引导、推动一系列制度-规范变革,在新的发展阶段,使不同的社会主体能够协调各自的利益诉求,即保持秩序,又保持活力。

李路路教授热情洋溢的演讲风格及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引发线上参会师生的积极提问。问题包括现代化进程中能动性与结构性特征的不同作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及影响、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等,李路路教授均耐心做了细致且深入的解答。整场讲座,氛围愉快,知识硬核,令人深受启发。

 

 

供稿:张忠继